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50歲的書桌》

 

五年前這本書就已經記在我的to read list上

最近才有時間好好讀完。


書中每一篇都是作者的讀後感,還有延伸到對現今社會的想法

她讀的都不是什麼暢銷書,甚至可以說有點冷門,不是凡人容易看得懂的...

但正因如此,透過蔡老師的文字,我可以對這些一輩子都不會看的書略知一二

不是很划算嗎? 😆


蔡老師是個愛閱讀之人,《50歲的書桌》中當然少不了她對書的看法:

"人因為無法滿足於自己身處的地理與時間局限,因此要靠閱讀來拓展視野,並且以已有的經驗去連結陌生的見聞。"

 "那個年代,書與生活之間還有著不易獲得的距離,而距離正是一種促成珍惜與愛的條件。就像我們小時候對糖的感受,吃完了還要留下包裝紙,平整地壓在書頁之間,日久年深,再見時彷彿又重享一次當時擁有糖的愉快,那滋味是可以反覆在回憶中咀嚼的。現在,糖很多了,但孩子們面對看不盡的糖,只有買不完的貪求與遺憾,就像我們現代人被大量的書圍繞,卻沒有了被文字撫慰的安詳。所以,我喜歡買書前猶豫再三的感覺,好像在跟自己確認,買了就會好好閱讀的心意。"

 "當我想到今天大家靠著方便與越來越迅速的方式在傳遞經驗或述說知識的同時,我們很少想到其中的重疊性已經虛秏掉我們不該浪費的時間,即使我們看起來接觸了不斷變化的資訊,並沒有注意到「變化」與「不同」實非同義字。這個世界有很多知識其實並未更新,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在流傳,花太多時間在同樣的主題上翻轉,等於自行減少可用於接觸真正新知的機會。「新知」不是目前網路的熱知識,而是我所不知道的事物與道理。"

 

作為一名譯者,看到蔡老師對翻譯的見解尤其高興: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類似的書翻譯工作的困難在於「專有名詞」的對照,與同一個名詞配合於不同環境經驗的考證,但我覺得,譯者能讓像我這樣熟悉廚房工作的讀者,不感到文字與實務工作之間的隔閡,是此類翻譯書中少見的喜悅。"

 

作者是位廚師,還是一位對自己專業有要求的廚師

看到她的努力和執著,頓時覺得很慚愧:

"我從未看過一個對目標真正關心的人落東忘西,因為,目標是全景觀,要達到目標的人會不停地自我檢視如何準備細節、如何掌握時間、如何安排順序;因此「不忘」是自然,是環環相扣過程中的逐步完成。"

 "因為我是一個用功的人,即使已經五十幾歲,並沒有為任何體系工作,或需要為升等而進修,但我對自己的工作能力自有要求,所以,不用他人督促也看書。我喜歡會進步的感覺,那就是昨日與今日的微微不同,我也同意要寶刀未老,只有日日勤磨。因此,離開專業書看其他書雖然很享受,但我就是無法離開我自設的課本,不敢偷懶任性。"

 

作者也是一位母親,所以對教育有十分獨到的見解:

"遊學,遊是移動,學是重點。「多視廣見」的經驗並不一定能造就「見多識廣」的內涵,如果只是被動地置身其境,而不了解所視何物,遊學也只不過是一種跟進的風尚,浪費了家庭的資源。"

 "不一定要受正規教育並不代表學習就能輕鬆愉快,我們既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什麼又同時矛盾地讓孩子以為不用下工夫就能得到知識的深度?"

"自己直接觀察當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觀察畢竟有其局限,況且,受教育本來就包括學會利用他人的經驗補自己的不足。所以,不能過度倚賴他人的經驗,也不能受限於凡事都要透過觀察,在教學中,應該「閱讀、講授與觀察並行」。"

 

我喜歡看散文

因為可以從字裡行間了解作者的為人及價值觀

所以村上春樹的小說我一本都沒有看過,他的散文集卻看了好幾本。

《50歲的書桌》正正是我愛看的散文類型

作者的文筆溫婉,有一股令讀者內心安靜下來的力量

加上她的閱歷和人生經驗,很多日常中的迷思都迎刃而解

也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但願我50歲時

能有作者一半的內涵與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新文章

健身補充品廣告拍攝

  我的口譯生涯中 大部分工作都在尾班車開出前完成 不然就是接機或跟明星才會工作到凌晨 真的要「通頂」到第二天早上才下班的只有兩次 而這兩次都是拍廣告 去年9月就接下一個廣告口譯案子 客戶請了韓國比堅尼選手Carry來港 夥拍張繼總為健身補充品拍攝平面及短片廣告

熱門文章